芯片里上亿个晶体管,一个坏的都没有吗?

晶体管

Q:一个芯片里有上亿个晶体管,再好的工艺也不可能全都不出问题吧?要是其中坏了一两个,芯片还能工作吗?怎么保证不影响整体功能?

A:有关芯片的生产,测试和可靠性,一张晶圆上几百个芯片,上亿个晶体管,一个坏的都没有,那是不可能的,生产中各种defect (缺陷)是无法避免的,像光刻,沉积,这些敏感的工艺就不说了,哪怕是最后划片也就是把芯片从晶圆上切下来,都有可能传导裂缝或者金属飞溅,造成器件的损坏,所以一张硅片实际产出多少枚可用的芯片,是业界一个重要的指标,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良率,通常一个工艺越新,制程步骤越多,良率就越差,报废芯片的占比以及芯片上晶体管出问题的概率就越高,像三星5纳米工艺刚出来的时候,良率远低于50%,那一半多的手机芯片,做出来直接就扔了,所以芯片厂里招这么多工艺,设备和良率工程师,就是在研究怎么把良率搞上去,成本才能降下来,台积电的5纳米一开始,良率也只有百分之三十几,现在据说有80%+了,所以如果你从生产的角度来衡量工艺的好坏,那90纳米,180纳米,130纳米这样的成熟工艺是最好的,器件结构也简单,步骤也不多,良率超过98%,99%非常轻松,但就一张芯片而言,怎样才能保证失效的晶体管不影响它的功能和使用呢?

这个其实可以单独做一期视频来讲,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下。首先,并非每一个坏了的晶体管都会影响系统功能,逻辑电路确实比较敏感,但想缓存这样的存储单元是有一定冗余的,少量损坏可以拿备胎去补上,还有一些晶体管,比如用于DFT(Design for Test),纯粹就是为了测试而生的,实际使用中根本不再需要它们,坏了就坏了,而且聪明的厂家还会把芯片分级别卖给你,比如8核CPU,如果有一些关键晶体管挂了,导致有一个核不能用,那就把它直接禁了,8核当6核卖,i7变i5,换个标签就解决了,另外芯片上的器件出了毛病,不一定是生产来背锅,可能设计,验证有问题,测试,质管不到位,因此芯片在进fab量产之前,就要经过无数轮验证,有钱的话还会做几次预流片,然后到post-silicon,也就是进芯片厂生产包括封装前后,还有很多轮测试和筛选,等到通过终测(Final Test),卖到客户手上,有问题的早就摘出去了,

像可靠性很高的车用或者军用芯片,在设计阶段是会多留一些冗余和补偿,确保少数晶体管失效不会传递到系统层面,这个倒不是为了预防生产问题,而是芯片在运行中,暴毙一两个管子也很有可能,要看器件材料和使用环境,毕竟芯片也是有寿命会老化的,但它又不像人体一样,能自我修复,目前一些航天级别的芯片确实有这方面的研究,但卖给你的肯定没有,一个晶体管,烧了就是烧了,不能再长一个新的出来,所以最多设计的时候我们留一些冗余,比如芯片造好之后,发现某些特性和spec对不上,那可以试着通过trimming,去微调一下,trimming不是给鱼缸剪草,简单说就是给芯片事先设计了几个备胎,比如弄几个保险丝和薄膜电阻,必要的时候熔断,或者激光打一下,来调整芯片上的一些参数,要是连这都救不活的话,那重新设计重新流片贝,损失个几百万,对于芯片公司来说非常正常,大厂里面最宝贵的工艺经验就是用钱烧出来的,像我们不报销几批mask(光掩膜)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资深工程师。

Q:非接触式光刻怎么样解决衍射问题?

A: 只要是光学光刻衍射极限就是光的物理现象,是没办法解决的,只能想办法改善,除非你彻底换个技术路线,比如纳米压印之类,但是目前主流的光刻技术要想刻出更小的芯片,要么缩小光源波长,把紫外光源换成深紫外光(DUV),极紫外光(EUV)X光,要么就是用一些工程学上的骚操作,比如多重曝光之术,把一份掩膜板分成好几分,水遁,水浸没之术,召唤超纯水,来改变光源的等效波长,还有土遁,侧墙转移之术,利用光刻胶和沉积来造墙等等,当然这些高级的制程招数,以后都会交给你们。

Q:我是今年夏准备进入半导体行业,请问fab厂的PE有发展的吗?是青春饭吗?

A:工艺工程师当然有发展的,但具体取决于岗位的重要性,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你个人的职业规划,每年是有很多同学进厂做工艺,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提桶跑路,因为厂里的工作环境确实比较辛苦,又闷又吵,穿着全套无尘服挺窒息的,然后抽烟,吃零食,摸鱼,玩手机都得出去,但有一说一,如果在核心研发岗的话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,尤其像先进制程的光刻,干刻(干法刻蚀)这些,活确实很累,不过要能成为这个模块的技术专家,未来还是很吃香的,另外如果不想走技术路线,也可以趁着在fab的时候,多积累一下整条产线上经验,这个在外面是学不到的,之后也能出来做做管理呀,规划之类的,反正我知道有大厂的CEO,是PE出身,不知道这么画饼,你满不满意?如果你的职业规划只是把PE当作一个跳板,想以后转器件,测试这些离设计端更进一些的岗位,最好不要去纯代工厂的fab,去IDM会更好一点,因为他们从设计一路做到生产,你在里面就能接触到更多其他岗位的同事和更前端的工作内容,至于青春饭,我觉得不是,工艺本身就是经验的积累,资深PE被年青人替代的概率很小,而且现在不光年轻人不愿意进厂,芯片厂也不愿意进人,毕竟人对于工艺制程来说,就是一个行走的污染源,所以未来fab的总体趋势是要用自动化来取代人工,操作员倒是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,但研发的PE还不会,因为机器人现在还不会写recipe(制程配方)和8D(报告)。

Q: 今年刚上岸集成电路硕士,导师方向是做模拟射频IC设计的,因为我是半跨考的,请大致介绍下方向,就业状况,以及发展潜力。

A: 射频IC可以按应用分类,比如消费电子品的手机路由器,或者像汽车导航,毫米波雷达这种,还有航天通信等很多行业都是有需求的,如果按照射频工程师的职责分类,就有研发,测试,应用以及系统架构等等,至于具体的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,我们留到下期再说,因为确实很多人还不了解芯片有哪些分类,从设计到落地,需要哪些工程师参与,再加上半导体岗位细分度很高,很多业内的同仁其实也是熟悉自己负责的部分,所以我近期打算做一个芯片职场系列科普,会请不同岗位的工程师和不同领域的技术大佬,做一些访谈交流,第一期就会把我的好兄弟,隔壁的射频老王抓过来,给你们讲讲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故事,后面也可能会和科技区的其他UP主联动,敬请期待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7 − 7 =

联系我们

翘首以待

见字速复

“sales@colorusb.com”

U盘采购指南

免费获取PDF

This ebook will change everything you ever thought about relationships and attachment. Find the secret to connecting better and fas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