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:
造芯片,首先要有光,人类如何用飘渺无形的光,雕刻出一枚精巧至极的芯片,为什么光刻是芯片制造中一切工序的基础,而晶圆厂中的光刻流程,具体又有哪些步骤,今天这个视频,让我来给你说明。经过前三期的视频,我们了解了硅片的制作过程和洁净室的工作原理,既然原材料和无尘车间已经到位,那么从这期开始,我们来逐个揭秘每个关键环节和设备,掌握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?就是万一不小心穿越到古代,重建现代文明的任务就交给你了!所以别忘了做好笔记。
光刻原理:
硅片到芯片的蜕变之旅,就让我们从光刻与光刻机说起。光刻,顾名思义,就是用光来雕刻,为什么是光?因为它快,对于24小时运转的芯片厂而言,时间就是金钱,速度决定产量,而在我们所处的宇宙中,光就是速度的极限,啪的一下,很快啊,光刻就完成了,那光是如何被驾驭,用来刻出芯片的呢?答案是通过光掩膜,光刻机和光刻胶.
光掩膜是芯片的蓝图,是一张刻有集成电路版图的玻璃遮光板,
光刻机就像一台纳米级的打印机,发光将光掩膜上的图形投射在硅片上,
光刻胶则是能把光影化为现实的一种胶体,
有着正胶和负胶之分,以正胶为例,它是一种见光死的材料,在暗中坚挺,单只要被特定波长的光照射,就会疲软,继而能被溶解清除,负胶则刚好相反,利用光刻胶的这种光敏性,我们就能用光来雕刻芯片.
举个例子,假如我们想做一个沟槽式的内存芯片(DRAM),就得在平整的硅片上,挖几千个坑道(Trench)来做电容器矩阵,如何通过光刻,在一平方毫米的地方,同时挖出这么多间距和深度一致的坑呢?
首先,暗中给硅片涂一层光刻胶,再照上光掩膜进行曝光,也就是让光线按照光掩膜上设计好的坑位通过,照在光刻胶上,
这一部分的胶体就会疲软,随即被溶剂洗掉,而剩余坚挺的光刻胶,就成为了保护膜,
接着只要用能腐蚀硅的溶剂,把没有光刻胶保护的坑位区域,腐蚀掉一层,最后再把光刻胶保护膜清除,我们就在同一时间里,完成大量深坑的精确雕刻工作,而这种光刻后,对硅片定向做减法的腐蚀,就是刻蚀(Etching),
此外,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硅片做加法来造坑,比如通入化学气体,在硅片上均匀生长出一层物质,此时没被光刻胶保护的部位,厚度增加,而长在光刻胶保护膜上的物质,会随着之后胶体的清除,而一同被清除,相当于厚度不变,这种定向做加法,就是沉积(Deposition),
刻蚀和沉积,都是芯片制程的重要工序,也是这一期视频挖的两个坑,以后会详细补上,所以侠义上的光刻,刻的不是硅片,而是硅片上的这一层光刻胶,把刻好的光刻胶作为蓝图,再结合下一步的刻蚀或沉积,才能对硅片进行雕刻加工,另外为了给半导体硅赋予电特性,我们还要在特定区域做离子注入,为此也得先进行光刻,把不想注入例子的区域用光刻胶贴膜保护.
正因为每一次刻蚀,沉积和离子注入几乎都需要光刻作为前提,所以在芯片制造的一切工序之中,光刻是根基,往往占据整套工艺近一半的工时和1/3的成本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首先讲解光刻的原因,光刻的流程,总结起来非常简单,涂胶,曝光,冲洗,完事儿,是,但不完全是.
光刻基本流程:
在实际生产中,我们每做一次光刻,至少要经过八个步骤,三次烘培,第一步是硅片清洁与表面处理,光刻对于清洁度的要求,远远超过最先进的手术室。所以光刻前,要给硅片洗个澡,先湿法清洗,再用去离子水清洗,来去除吸附在硅片表面的污染物,上一道工序的残留物,以及溶剂中的金属例子等杂质,之后再通入一种叫做六甲基二硅烷的气体,简称HMDS,经过这种气体熏蒸后,硅片表面会被充分脱水,因为表面亲水羟基被置换成了疏水基,这样硅片就能更好的黏附光刻胶,所以这一步又称增黏处理,
之后,把过滤后的光刻胶滴在硅片中央,让硅片先高速转动,把胶体摊开,再以较慢的速度旋转,让胶体的厚度稳定,这个过程,大部分光刻胶,都会被甩出去浪费掉,只留一层均匀的胶体,相关于给硅片贴了个膜,那请问贴膜最怕什么,没错,最怕气泡,所以涂胶机器的转速控制和排风大小都非常讲究,因为光刻胶中一旦产生气泡,会影响后续工艺造成诸如过度刻蚀之类的问题,而另一个问题,我在第二期视频,将硅片生产为什么要磨边(倒角)时提到过,光刻胶在旋涂时,容易因为离心力,在边缘处累积,这种堆积在边缘,甚至流到背面的光刻胶滴,会影响硅片在光刻机中的曝光,所以涂胶完成后,还要去边(Edge Bead Removal),也就是在硅片边缘,喷涂溶剂,去掉边缘处一圈的光刻胶,
涂胶后,要对硅片进行曝光前的烘培,又称前烘(Soft Bake),这一步,机械臂会把硅片拿出,放在烤箱或者热板上进行烘焙,目的是减少光刻胶中的溶剂含量,让其更加浓稠坚固,提高与硅片附着的稳定性,前烘一般只用100度左右的温度,“烤”一分钟,光刻胶是不耐高温的,
前烘完成后,光刻机上场,对硅片进行曝光,
本期视频由于篇幅限制,这里我用三句话概况一下光刻机里发生了什么:
一,光掩膜 透镜组和硅片工作台会精密对准和调平;二,光源放光,三,移动工件台,让硅片有序曝光,三句话,让一台光刻机花了10亿元,可不要小看这平平无奇的三句话,里面隐藏了人类工程学的众多巅峰之作,比如透镜,表面起伏不超过0.05纳米的蔡司透镜,是地球文明最接近三体水滴的得意之作,比如对准,能同步对准和曝光的双工作台系统,是阿斯麦打败日本光刻机厂商的法宝之一,比如光源,由40千瓦驱动的极紫外光(EUV),是把液体锡轰成等离子体时发出的动感光波,之后我会用两期视频来详细告诉你,为什么光刻机这么贵,里面到底用了哪些黑科技,
现在先回到我们的制程,硅片从光刻机出来后,还要经历一道曝光后的烘培,简称后烘(PEB),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加热,让光刻胶中的光化学反应,充分完成,可以弥补曝光强度不足的问题,同时还能减少光科胶显影后,因为驻波效应,产生的一圈圈纹路,这里听不懂没有关系,以后讲光刻胶的那一期,记得回来补课,
后烘之后,把之前曝光的部分溶解清除,光掩膜上的图形,就复现在了光刻胶上,这就是显影和冲洗,
通常的作法,是先用去离子水,润湿硅片,然后把显影液,一般是四甲基氢氧化铵的水溶液,均匀喷淋在光刻胶表面,让光刻中被曝光的部分,充分溶解,最后再用去离子水冲走,假如是45纳米以下的制程,因为尺寸太小,溶解残留物的比表面面积过大,黏附力强,甩不掉,冲不走,所以还要喷氮气,把它们吹走,
显影完成之后,如果是湿法制程,还需要再烘焙一次,让保护膜更坚挺,更加顶得住刻蚀,所以又称坚膜烘焙,
以此来进一步减少光刻胶中的溶剂含量,防止多余的水分影响之后的湿法刻蚀,假如之后是等离子体刻蚀,也就是俗称的干法,这一步也可以省略。
最后还要用仪器测量光刻胶的膜厚,套刻精度,以及关键尺寸,像7纳米,5纳米这样制程的线宽缺陷,用光学显微镜肯定不够看了,必须用精度更高的,电子扫描显微镜,甚至是原子力显微镜才行,光刻胶的分辨率必须达标,才能保证以此为蓝图的刻蚀,沉积或离子注入,能顺利进行,而一张硅片,要反复经过上千次这样的操作,才能雕刻出数以亿计的电子器件及其对应的电路连接,最终,成为我们手机里的一枚小小芯片。以上就是光刻的基本原理以及简要的光刻流程。
国产替代:
目前来说,整个光刻流程需要的光刻机,光刻胶和光掩膜,它们的国产替代程度都很低,区别在于是基本依赖进口,还是大部分依赖进口,这些关键的材料设备,我们以后再单独分析,这里只说一下相对次要的涂胶-烘焙-显影轨道式一体机,顾名思义,它是和光刻机搭配使用,用来给硅片提供除曝光以外的光刻一条龙服务,价格不算贵,只有光刻机的1/20,目前在国内的芯片厂中,涂胶烘焙显影一体机.
基本被日本的迪恩士(SCREEN)和东京电子(TEL)所垄断,尤其是后者,市占率超过90%,作为芯片制造的重要设备供应商,东京电子的知名度,远不如聚光灯下的阿斯麦,但在业内,它是一家举足轻重的厂商,设备涉足光刻胶涂布,清洗,沉积和干法刻蚀等各个制造环节,尤其在目前最先进的EUV制程,光刻机是只有阿斯麦能做,而光刻胶涂布只有东京电子能做,
这里顺便说一句,日本半导体产业,曾经在80年代如日中天,但随后在美国的科技制裁和贸易打压下逐渐凋敝,而东京电子是其中极少数存活下来,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企业,关于上世纪末,日本半导体的崛起与衰落,是一段非常值得当下我们借鉴的历史。回到涂胶烘焙显影一体机,目前具备国产替代能力的只有沈阳的芯源微,虽然市占率现在只有4%左右,而且由于技术和精度上的限制,只能用于28纳米以上的制程,但能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地位,实现从零到一的转变,对于我们争夺技术话语权,提高谈判议价筹码,都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做设备和仪器,是一件很难赚到钱,又需要大量人才和资金的事情,其他国家几十年时间完成的技术积累,很难在一夕之间迎头赶上,我在讲解芯片的每个生产环节时,都会对比一下国内外的差距,这不是要长他人志气,相反,作为一名进过工厂,流过片的工程师,时常用着英文的仿真软件,德文的操作界面,日文的仪器说明,我比任何人都希望,有一天能用上中文界面的生产设备和测量仪器,我也相信,这一天一定会到来,为此绝不能盲目自信,固步自封,必须先冷静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在哪,才能用脚踏实地的态度来追赶。
到此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,当然这期为了方便大家理解,我跳过了一些知识点和技术细节,比如做深紫外光刻(DUV)需要涂的抗反射层(BARC),水浸没式光刻的隔水涂层,以及光掩膜畸变,光刻胶中毒等等问题,还有像光刻机曝光的过程,短短几秒钟的事情,里面的东西我可以讲上一整天,下一期我会讲讲光刻技术的进化史以及光刻机厂商之间的战争史,看看一台光刻机里,有些什么东西,凭什么卖他10个亿,工程师们又用了哪些丧心病狂的方法,才勉强让摩尔定律多撑了几年,还有作为后起之秀的阿斯麦,如何在45纳米的技术路线之争中,一战封神,带着三星台积电,鸡犬升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