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刻机战争1980:日本双雄的崛起|美国机器的末日

光刻机-13

起:

制造芯片的光刻机起源与美国,但为什么现在的美国不再生产光刻机?曾经垄断全球市场占据着技术优势的美国光刻机,又如何只用了短短十年就一败涂地?要解答这些问题,就不得不提到80年代日本半导体的强势崛起,刚刚经历近40年经济腾飞,首都房价直逼伦敦纽约,GDP排名世界第二,同时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升级,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电子工业,给美国芯片造成强有力的冲击,并引发后者的贸易制裁,它就是80年代的日本,在上世纪这场美日半导体对决中,光刻设备是双方激烈争夺的一个重要战场,最终,美国输掉了垄断全球的光刻机产业,但日本也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。

光刻机-01
光刻机-01

PE崛起:

上期视频我们回顾了60-70年代,半导体上古时期最早出现的接触渐进式光刻机,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遮蔽式光刻技术(Shadow Printing ),这种原始的光刻机,统称为Mask Aligner,即掩膜对准仪,本质上是一台大型紫外灯,光刻时要把掩膜板对准并贴紧硅片。不仅容易在硅片的光刻胶图层上留下缺陷,导致光刻良率低下,生产一批芯片的合格率,往往只有10%,同时光刻胶以及浮尘微粒,也容易对昂贵的光掩膜造成损害,每做十几次光刻,就得更换新的掩膜板,生产成本巨大.

u盘1
u盘1

为了解决遮蔽式光刻的种种问题,一家名叫Perking Elmer(PE)的光学仪器厂,在美国军方的资金支持下,开始研发投影式光刻技术,并在1974年成功推出了划时代的Micralign100,这台光刻机,利用两片同轴球面镜,把光掩模上的图像,经过三次反射,投射在硅片上,这种对称又简洁的光路设计,可以在保留精度的情况下,彻底分开掩膜板与硅片,使光刻良率极大提高,掩膜成本大幅下降,

光刻机-02
光刻机-02

Perkin Elmer 的这次技术革新,使芯片价格从奢侈品跌成了大白菜,让红白机和个人电脑,有机会飞入寻常百姓家,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,此前没做过光刻机,处于半路出家的PE,到第二年订单就供不应求,5年内,市占率就从0做到了业界第一。关于Micralign异军突起的故事,是上集第一次光刻机大战的内容,这里不再赘述。70年代末,在赢家通吃的胜利者光环下,有另外一家被打入冷宫的美国厂商开始了绝地反击。

美国内战:

在PE跨界光刻机之前,统治这块市场的是Geophysic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 ,简称GCA,从名字就知道,它原本是做地图的,但GCA早在1959年,就收购了一家小公司,David Mann,获得了精密测量的技术,再结合博士伦提供的光学镜头,它在1961年就推出了首款971型光刻机并大获成功,此后10年,Suss,K&S等厂商,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光刻机,但GCA的市场份额,一直保持在60%以上,直到70年代,半路杀出个Micralign。像德州仪器,因特尔这样的大厂,迅速和新欢PE打得火热,旧爱GCA却备受冷落,作为光刻机的鼻祖之一,GCA对于这样的落差当然心有不甘,他们想要研发一种比投影式对准仪更先进的光刻机,来夺回失去的市场与客户,这就是使用倍缩光掩模的步进式光刻机Stepper.

光刻机-03
光刻机-03

70年代初,GCA的镜头供应商,已经从博士伦换成了尼康,一家来自日本擅长做望远镜和相机镜头的厂商,然而为了获得步进式光刻机所需要的远心镜头,GCA又抛弃了尼康,因为他们嫌弃日本的镜头菜得要S,所以转向了德国的Zeiss,他们嫌弃日本镜头的精度不佳,光刻相差受焦距的影响太大,而正是这家被抛弃的供应商,几年后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。但GCA还想不到那么远,此刻为了打败Micralign,除了镜头之外,他们的步进式光刻机,还需要一样关键的东西,自动化硅片工件台。

光刻机-04
光刻机-04

对准仪VS步进式:

这里简单说一下对准仪与步进式的区别:对准仪使用的是1:1的光掩模,不管是接触-渐进式,还是Micralign,掩膜上的电路图是多大,照在硅片上就是多大。Micralign的开创之处,在于把直接的遮蔽式光刻,升级成了间接的投影式光刻,但它的投影仍然是1:1的等比例,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光刻速度快,因为掩膜大小与硅片基本一致,做一次光刻,能够曝光一整张硅片,但缺点是图像对比度,数值孔径和精度受限制,

光刻机-05
光刻机-05

而步进式光刻机则是采用缩放投影的方式,利用光学镜头,把掩膜板上的图像,缩小到原来的1/5或1/4,再投射在硅片表面,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曝光强度和细节上限,能让光刻精度进入次微米级,同时也极大方便了光掩模的制作,因为掩膜图形可以比实际尺寸放大数倍,然而这么做的缺点也很明显,现在光刻的曝光区,不再是整张硅片,而是只有硅片上的一小块区域,所以光刻要化整为零,每曝光一次,承载硅片的平台,就必须自动平移到下一个区域,一步步推进,直到整张硅片完成曝光,因此得名,步进式光刻机。

u盘2
u盘2

和大面积曝光的对准仪相比,步进式光刻机,就是牺牲速度,换精度,但这种可动的硅片工件台,并不简单,尤其当芯片制程越小,对精度测控和加速减速的要求就越严苛。早期的工件台通常是伺服电机驱动的二维平台,后期则是一个气悬浮或磁悬浮的移动系统,搭配激光干涉仪或光栅尺组成的测控系统所形成的一个集光学,电子,机械于一体的复杂精密部件,

光刻机-08
光刻机-08

让我们回到光刻机的战场,1978年GCA初步解决了硅片平台的技术问题,推出了世界上首台自动化步进式光刻机DSW4800,这台机器采用G线光线和10:1的倍缩光掩模,尽管光刻速度较慢,50万刀的定价,也远远高于Micralign,但它在稳定性,分辨率,数值孔径,以及套刻精度上的优势,让其一诞生就获得了包括IBM,仙童,德州仪器等大厂们的青睐,第一年的销售额就高达1200万美元,1981年更是猛增到了1.1亿美元,这个势头让PE有些压力,但这一年,他们家也推出了新的Micralign 500,这是第一台产能突破每小时100张硅片的光刻机,把对准仪的速度优势发挥到了极致。

u盘3
u盘3

然而芯片的尺寸,正按照摩尔定律的剧本极速缩小,光刻的精度变得越来越重要,此时距离PE拔得头筹也没过几年,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,没有意识到对准仪的时代即将落幕,而GCA很快将凭借步进式光刻机,一步步王者归来。

自此,全球光刻机市场,一直都是美系厂商的天下,谁赢得了美国内战,谁就是世界第一,然而就在两家美国厂商展开最后决战之时,1982年,在IBM和德州仪器的工厂里,又出现了一台来自海外的光刻机,不管是光学系统,还是硅片平台,看上去都和GCA的步进式机台如出一辙,它的名字叫NSR-1010g,来自日本的尼康—GCA曾经的供应商。

光刻机-11
光刻机-11

日本VLSI:

为什么这家做镜头配件的日本厂商,能在短短几年内打破GCA的技术垄断,研发出自己的步进式光刻机呢?故事还要从1976年说起,这一年日本的通信产业省,开启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,简称VLSI项目,这是一个举全国之力,推动电子产业升级的四年规划,政府每年投入180亿日元,把日本国内最大的五家半导体厂商:东芝,日立,富士通,三菱电机,以及日本电气组成技术联盟,要求这些竞争对手们,放下隔阂,携手合作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

光刻机-12
光刻机-12

关于VLSI项目和80年代美日半导体之战,是一个更加宏大的话题,今天我们的重点是其中局部的光刻机战场,在四年的规划中,日本选择了几个要重点突破的技术路线,光刻技术和设备就是其中之一,因此作为老牌光学厂商的尼康和佳能,虽然明面上没有加入该项目,却也在通产省组织的合作框架下,开始了各自的光刻机仿制任务,佳能此前主要做相机镜头,在精密测量部分尚有欠缺,因此仿制的是门槛较低的Micralign对准仪;而尼康既能做高分辨率的相机镜头,又有做天文望远镜所积累的精密测控技术,这两者都是解锁步进式的前置技能,因此尼康更加被寄予厚望,开始仿制GCA的光刻机.

光刻机-13
光刻机-13

从山寨到超越:

尽管自身的技术积累不俗,但尼康要想实现从无到有也并非易事,好在,还有友军的全力支持,日本电气把买到的GCA光刻机,交给尼康偷偷拆了研究,

这件事是怎么被知道的呢?当时GCA产能极其有限,步进式光刻机优先供给美国本土客户,所以这台好不容易买到的进口光刻机,日本电气也舍不得白给,拆完之后打算重新组装接着用,然而光刻机不是拼高达,装好之后发现用不了,只能厚着脸皮找GCA报修,结果被美方工程师发现机台被拆开过。

有了参考样本,尼康的研发过程很顺利,1980年就推出了自己的步进式光刻机,第一代原型机当然有很多问题,但日本电气和东芝支持国产,爽快的买下并反馈使用体验,有了国内客户的资金兜底和经验分享,尼康得以很快的实现了原型机的技术迭代,并于1982年成功地把机器卖到了美国的IBM和德州仪器,美国人惊讶地发现尼康的“山寨”机台,性能更好,尤其是镜头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,足够机器独立运转数小时,而GCA的“原版”光刻机,还需要操作人员的随时干预,更要命的是,日本人的服务态度也远超美国人,

当时业界有一个笑话,买一台GCA的光刻机,送一本维修手册,上面就一句话“我们家最好的光刻机”,而买一台尼康的光刻机,赠送5名工程师组成的机台大保健礼包。正当尼康一路高歌猛进之时,GCA的产能问题,却迟迟没有改善,原因就是单一镜头供应商蔡司,此刻正处在低谷期,镜头质量问题频发,还经常延迟交货,无法满足GCA扩大产能的需求,此消彼长之下,两年之后的1984年,尼康的销售量和盈利就基本与GCA打平,并且还率先推出了升级光源后的I线光刻机,

同一年日本的另一家厂商佳能,也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步进式光刻机FPA-1500,转过年来的1985,尼康正式超过GCA,成为光刻机第一大供应商,于此同时,在荷兰的小城,一家员工不到100人的小公司,刚刚有了自己的新名字:ASML阿斯麦,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,可怜GCA 王位还没有做热,这一年就大亏1.45亿美元,次年放弃低端机型,断臂求生,把全部身家押在高端机上,但仍然无法挽救资金链断裂,蔡司退出合作的败局,到80年代末,曾经垄断全球的美国光刻机产业,已是风雨飘摇,行将就木;而日本的尼康佳能,却已强势崛起,牢牢占据着70%的市场。

光刻机-14
光刻机-14

以史为鉴:

为什么当年的日本光刻机能快速崛起,彻底打败美国的垄断?

首先是他们在光学设备和精密机械上的技术积累,这是日本能快速追上美国的前提;

二是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,VLSI项目出钱,摇人,成立联合实验室,实现了上下游厂商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的梦幻联动,东芝和日本电气肯为不完美的光刻原型机掏钱兜底,也乐于给尼康佳能提供技术支持;而美国芯片厂不愿和GCA分享生产细节,生怕泄露给竞争对手;

三是日本厂商的垂直整合度更高,尼康和佳能不管从镜头到平台,用的都是自家的东西,从源头解决需求,研发沟通更迅速,产品迭代更精准,生产成本更低廉,而GCA完全依赖蔡司镜头,一旦对方品控或沟通有问题,会反噬自身,这个缺点在后来阿斯麦与蔡司的早期合作中也出现过;

四是美国厂商的守旧与傲慢,PE固步自封,守着Micralign 系列一路做到底,等到失去市场才急着转型;GCA则目空一切,当客户反馈尼康的机器性能更好时,管理层只是把锅甩给销售团队,而不相信自己在技术上会居于人后,

五是日本厂商有着更好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支持,GCA在亚洲的服务团队,都是外派的美国人,后期才开始聘用本地工程师,反观日本,对于客户的需求非常重视,在尼康把第一台步进式卖到美国的1982年,就在硅谷设立分公司,建立自己的本地支持网络,

当然,除了美日厂商之间的差异,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:70年代末还处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前期,各种光刻技术野蛮生长,专业壁垒不深,技术爆炸频仍,光刻机市场风水轮流转,日本快速反超的打法,放到如今,商用光刻基本成熟,尖端研发陷入停滞的当下,很难被复制,

另外还有当时的经济大背景,是美国还处于石油危机所引起的经济衰退中,GDP下降,失业率上升,美联储不得不实行货币紧缩政策,而日本经济正处在欣欣向荣的上升期,尤其是半导体产业,80年代的日系厂商,在内存芯片市场攻城略地,打得美国芯片节节败退;

1980年德州仪器收入缩水14%,AMD净利润下降60%,英特尔被逼裁员2000,之后更是退出了Dram存储业务,不过日本确实是有点飘了,美国是不会眼看着自己被全面超越的,况且手底下的小弟众多,也绝不能让一人吃肉,众人眼红,现在技术和生产上都卷不过日本人,那就上政策。

结:

就在尼康光刻机打败GCA的1985年,广场协议在纽约签订,次年9月,又出台美日半导体协议,对日本芯片强制征收100%的惩罚性关税,自此日本的芯片产业开始盛极而衰,他们赢得了光刻机战役,却正在输掉半导体战争,日本吐出来的生态位,让三星的内存芯片和台积电的工艺制造,趁机发展壮大,不过,在光刻机上的技术优势,日本一直维持了近20年,直到欧洲的阿斯麦羽翼渐丰,接连发起了twin-scan(双平台),Immersion(水浸没)和EUV(光源)三大战役,最终将日系双雄斩于马下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10 + 20 =

联系我们

翘首以待

见字速复

“sales@colorusb.com”

U盘采购指南

免费获取PDF

This ebook will change everything you ever thought about relationships and attachment. Find the secret to connecting better and fas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