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:
拆开一台光刻机,要经过哪些步骤?首先,把底下的精密气垫隔震平台移走,再把十几吨重的钢结构拿掉,你就会看见里面,有一个光源,一堆镜片和一个飘来飘去的平台,这就是光刻机中,最核心的三个部分,
光源及照明系统,负责发出均匀可调去相干的紫外线,照在光掩膜上;物镜及成像系统,负责把光掩膜上的图像,尽量无损地投射在硅片上;工件台移动及测控系统,负责对准调平,精密定位,接送硅片,猜猜看,这其中哪个部位最贵?最难制造?
光刻精度:
让我们看看光刻机里,有哪些零件和工作原理,为什么制造这么困难?因为没有厂家赞助我机器,所以我会用无实物拆解的方法,尽量用三期视频,把光刻机中,三个最核心的系统,给你们将明白,今天就让我们从最贵的一个开始:光刻机的成像镜头。
不要小看这堆镜片,它们能占整台机器总价的40%,为什么镜头怎么重要,因为光刻机简单来说,就是一台造芯片的巨型照相机,它通过曝光显影,把光掩膜上的集成电路图形,复制到涂抹了光刻胶的硅片上,一台好的光刻机,得刻出更精密的芯片,换成工程师的语言,指的是光刻机其中一个关键参数,分辨率(Resolution),这里的分辨率,不是指屏幕上的显示分辨率,而是指光学上的衍射极限分辨率.
简单说就是光刻机单次曝光刻出的最小尺寸,而再通俗点说,就是光这把刻刀,能做到多细,在芯片上刻出的最小线宽是90纳米,还是45纳米,所以光刻机的分辨率,要越小越好,因为它代表了光刻的精度,怎样缩小一台光刻机的分辨率呢?这里就必须要提到,从上世纪以来,主宰着光刻机发展的瑞利判据.
光刻机分辨率,或者说关键尺寸CD(Critical Dimension),等于光源的波长,比镜头的数值孔径,再乘以一个工艺因子,其中工艺因子指的是光刻机以外的环境因素和工程学技巧,比如温度湿度,是否使用相移光掩膜(Phase Shifting Mask),高灵敏度光刻胶(化学放大型)等等,而对于一台光刻机而言,要想它自身的精度更高,分辨率更小,就意味着要么缩小光源的波长,要么增大镜头的数值孔径。
光源的进化之路很清晰,早期的G线光刻机,使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,波长436纳米,对应最小分辨率,约500纳米,后来的DUV(深紫外)光刻机,光源改用氟化氪(KrF)准分子激光,波长248纳米,分辨率能降到180纳米,而到近年的EUV光刻机,则用上了波长只有13.5纳米的极紫外光,光源和照明系统我们以后再谈。
数值孔径:
今天要讲的光刻机镜头,决定着缩小分辨率的另一个参数,数值孔径(Numerical Aperture),简称NA。在光学上,一枚镜片的数值孔径,取决于它折射光的能力和介质的折射率,公式表达如下图
不过对于数值孔径而言,这里的角度指的是镜片的最大收光角度,角度越大,镜片的收光能力就越强,数值孔径就越大,如何增强透镜的收光能力呢?在不改变材料属性的前提下,要么增加直径,把透镜做大,要么增加曲率(即减小曲率半径),把透镜掰弯,
既然高精度光刻需要大的数值孔径,那我们造一块直径两米的大曲率透镜放在光刻机里,不就行了吗?很可惜,不行,因为还要解决单片球面镜的色差和像差问题,色差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,在透镜中的折射程度不同,无法在同一距离汇聚成像,
而像差的种类就多了,比如球差(球面像差),指的是球面镜的边缘,和中心部分的折射能力不同,凸透镜边缘处的屈光幅度大,对应的焦距会缩短,成像距离前移;而凹透镜的情况就刚好相反,所以把两片合适的凹凸透镜(正负透镜)黏在一起,可以用来抵消单片镜的色差与球差,
这也正是1817年诞生的高斯型镜头的原理,没错,就是那位速算1+2+3一直加到100的天才小学生,在高数课本里经常出现的数学,物理兼天文学家的高斯,他在兼职哥廷根天文台长期间,顺手对望远镜做了一点点像差改良,但像差除了球差之外,还有场区,也就是像场弯曲,指的是球面镜的最佳成像面,不是一个平面,而是一个曲面,此外还有像散,畸变,彗差,以及各种高阶像差,都需要解决。
镜头结构:
人的眼球不就是个简单的球面镜吗?为啥我们看见的画面几乎没有像差呢? 首先,晶状体非常智能,不光可以自动调焦,而且从中心到边缘处的折射率,会呈梯度下降,正好补偿了球差,其次,接受投影图像的视网膜,本身也是一个曲面,正好适应了场区,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颗会修图的大脑,能自动给有缺陷的视觉信息做补偿。
而不会脑补的光刻机镜头,就只能靠镜片数量来修图了。比如前面提到的加入负透镜做补偿,其次就是加入非球面镜,但不规则镜面的制造难度大,成本高,所以更常用的方法,是拆分球面镜,比如把一片透镜,拆成曲率减半的两片,可以在保持数值孔径不变的前提下,将球差慧差以及像散,降至原来的1/4,如此通过不断增加镜片数量,分摊曲率,提升总体结构的对称性,就能不断减小镜头的光学误差.
于是从19世纪开始,随着相机技术的发展,镜头中的镜片数量,日益增加,从两片高斯型,3片柯克型,4片双高斯型,到6片普拉纳型,对于普通相机镜头而言,6枚镜片的结构已经很好了,你可以把自己手机上的镜头,拆下来看看(别),里面的镜片数一般就是5-6枚,但对于光刻机镜头来说,6枚还远远不够,
为了追上摩尔定律,满足纳米级的芯片制程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光刻机镜头里的镜片数量,在双高斯结构的基础上,一路狂飙,目前主流光刻机中的成像镜头,通常有20枚以上的镜片,很多比你家的锅还要大,得装在一个直径一米,高一米多的镜筒里面,充气保护,总重量从几百公斤到一吨,比如某款193纳米的深紫外光刻机,它里面的镜头属于双远心设计的,工程学尤物。特点是上中下采用了三组,结构对称的正负透镜组,负责分摊球差,平衡转曲,抵消畸变,数一数,总共29枚镜片,这才基本上解决了纳米级光刻的像差问题.
镜片受热:
但用这么多镜片,有什么缺点吗?当然有,光在每次透射或反射时,都会损失一部分能量,镜头中的镜片数量越多,对光源的能量损耗就越大,尤其是极紫外光,非常容易被吸收,连空气都无法穿透,所以EUV光刻机的镜头更为特殊,必须使用全反射镜,且(物镜)镜片数量最多6-8枚,尽量降低总反射损耗,
EUV光刻以后会单独讲解,这里先不展开,回到以透镜为主的光刻机镜头里,光在每次投射或反射中,损失的能量不会消失,而是转化成了镜片的热量,这些热量又往往集中于相对较细的腰部,而这一部分的透镜组,主要负责平衡场曲和调节焦距,所以在芯片生产中,光刻机镜头受热,通常会导致曝光焦距和场曲的变化,影响光刻的良率,
因此为了确保镜头发热不影响生产,光刻机镜头还需要配备热效应仿真和实时校准功能,根据照明条件,曝光剂量,以及光掩膜的透光度,及时调整某些镜片的位置和形变,来进行校准和补偿。这就要求光刻机镜头中,要把某些镜片做成能沿轴向移动的可动部件,或者让某些镜片发生可控的物理形变,甚至在一些情况下,要通过红外线,主动加热特定的镜片,故意产生畸变,来补偿其他的成像误差,当然即使能矫正热效应对于光刻的影响,石英材质的镜片在生产中,也不宜长期过热,因为这会导致镜片密度变化,镜头过早老化,
所以光刻机中,还要有多种降温手段,比如在镜头内加气冷套装,在镜筒外加水冷套装,同时在芯片生产中,光掩膜的透光率要适当降低,如在掩模板设计中,添加一些冗余(Dummy)图形,以此来减少镜头的入光量,还有硅片上涂抹的光刻胶,也要尽量选择低放气型,防止胶体在曝光时,释放特殊气体,腐蚀最底层的镜片,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光刻机中,最昂贵的镜头,降低维修频率,延长使用寿命。
制造难度:
目前能生产光刻机的主要厂商,是德国和日本的三家企业,蔡司,尼康和佳能,其中德国的蔡司主要和阿斯麦深度绑定,而日本的两家,本身就是做光刻机的,所以尼康佳能最好的镜头,都不在相机上,而是用在了自家的光刻机里,
光刻机镜头为什么这么难造呢?首先是因为镜头结构复杂,既要用大量镜片来解决像差,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值孔径,蔡司给DUV光刻机做的镜头,数值孔径能达到0.93,已经接近干法光刻的极限值1,这是因为空气的折射率,约等于1,而镜片的收光角理论上不超过90度。所以NA的上限就是1,
而要得到一个数值孔径大于1的镜头,只能通过掺水或者加油,这就是浸没式光刻机的原理,通过把镜片与硅片之间的介质,从空气换成超纯水,利用水的折射率大于空气,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数值孔径,为了让光刻机的分辨率更小,数值孔径能不能无限提高呢?不能,因为数值孔径(NA)和景深(DoF)之间还存在矛盾.景深就是聚焦深度,指的是投射在硅片表面的图形,在保持清晰不失焦的情况下,能允许硅片垂直移动的距离范围,数值孔径做得太高,景深就会下降,而硅片表面是有高低起伏的,景深太小,会导致局部的曝光问题,
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,光刻机镜头的设计制造,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多种学科的强强联合,包括光学,机械,材料,热仿真等等,其次,和所有高端制造业一样,光刻机镜头需要足够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,三家老牌厂商的入场时间很早,在半导体业内的生态位非常牢固,新玩家想要绕过他们的技术壁垒和设计专利并不容易,而更难的地方,还在于工艺经验,机床设备和测量仪器这些最基础的东西.
还是以蔡司为例,他们为EUV光刻机做的镜片,表面起伏偏差能做到小于0.05纳米,0.05纳米你可能没什么概念,这比很多原子的直径都要小,假如把这枚镜片放大成海南岛那么大,对应地表的局部起伏,不超过1毫米,
而制造这种超级光滑的工业品,要经历切割,研磨,抛光,定心,清洗,胶合,抗反射层沉积等等工序,要求有及其精密的机床,磨床,以及各种化学机械研磨抛光的方法,而且即便能做出单枚镜片,还必须能精确的装配定心,任何一片存在水平误差或倾斜,会影响整套光学系统,
正因为光刻机镜头对生产装配和测量的精度要求都极高,所以擅长精密制造的德国和日本,占据了先发优势,相比之下国内光学镜头厂商起步较晚,技术积累尚浅,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安防监控,车载摄像头,以及手机镜头等中低端领域,高端光学镜头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,现在承担我国光刻机镜头主要研发任务的有长春光机所,北京国望光学等企业单位,16年长光所研制出的投影物镜,数值孔径0.75,成像性能基本达到国外同级别物镜的水平,他们还在进行浸没式以及EUV镜头的研发工作,希望能早日看到高端国产镜头的成功突破,也希望大家对国产光刻机多一些耐心,镜头只是其中一环.
阿斯麦最先进的光刻机,是集海外诸国行业翘楚的产物,如果拆开荷兰的机器,里面是德国的镜头,美国的光源,日本的材料,而中国想要补齐所有行业短板,实现光刻机甚至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国产化,道阻且长,但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,因为不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其他国家,根本就不会有这个想法,所以既不能妄自菲薄,也不要妄自尊大,在科学与技术面前,唯有脚踏实地,实事求是。
结:
今天我们所讲的光刻机镜头,指的是投影成像镜头,光刻机中还有一套结构相对简单的照明镜头,它的功能和目的则完全不同,另外光刻机中,运载硅片的工件台,为什么能浮在空中高速移动,精准定位,还有日本光刻机双雄如何崛起,荷兰厂商又为何后来居上,以后的光刻机系列,我们再接着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