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:
雕刻的极限硅片,而是一层胶,之后还要以这层图形化的光刻胶为模板,来刻出芯片上的各种结构,这种光刻后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手段是什么?加入我们有钱有时间,可以在实验室的超低温环境下,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,把一个个原子排成爱你的形状。但如果既要满足工业量产的速度,又能兼顾微观层面的精度,那就只有先光刻,再刻蚀。
今天讲讲芯片的减肥和瘦身,上一季我们讲解了光刻的基本流程,也就是在硅片上旋涂一层胶体,然后经过光刻机曝光,和显影冲洗,把集成电路版图印在光刻胶上,因此光刻机所刻的不是,对硅片本体精雕细琢的过程,就叫刻蚀Etching.
湿法刻蚀:
刻蚀技术可以分为两类,一是使用液态化学品的湿法刻蚀(Wet etch),让硅片在强酸强碱的泡澡淋浴中定量减肥,二是使用气体等离子体的干法刻蚀(Dry etch),让硅片在化学气体的离子轰击下局部瘦身,
其中湿法刻蚀的技能早就被人类点亮,比如中世纪的欧洲人,会用酸性溶液,在金属盔甲上蚀刻雕花,明代的《格古要论》中,也有记载,凡刀剑器,打磨光净,用金丝矾矾之,其花(纹)则见。明朝人说的金丝矾就是一种硫酸盐,因此当历史进入集成电路的时代,工程师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利用各种酸碱的腐蚀性,来大规模地刻出芯片,制程工艺中的刻蚀之名,由此产生。
然而和甲胄兵刃不同,芯片上不只有金属,还有硅,氧化硅,碳化硅,氮化镓等各种介质,想在它们身上雕花要困难得多,举个例子,硅作为一种半导体,性质比金属稳定,一般的强酸它不吃,要想腐蚀硅就只能酸上加酸,比如浓硝酸加氢氟酸,让硅首先被硝酸氧化成二氧化硅,再被氢氟酸溶解去除,同时为了防止硝酸的氧化分解,溶液中还会额外加一些醋酸(乙酸),
这种三酸混合液绝对不能拿来蘸饺子,里面的氢氟酸极其危险,接触皮肤后,会迅速渗入组织,侵蚀骨骼,因此氢氟酸在民间,有一个更响亮的俗名——“化骨水”,但它不可以制造无骨凤爪,只能用来制造芯片,万一在刻蚀中,不慎接触高浓度氢氟酸,必须大量冲洗后,去医院做紧急处理,轻则拔指甲,重则截肢,这不是在给你上刑,这是在清毒救命,所以手搓芯片的活,还是留给厂商去做吧,芯片厂中的湿法刻蚀,是不是只要吧光刻后的硅片浸泡在酸槽里,坐等灭有光刻胶保护的部位,被腐蚀掉就可以了呢?看上去如此,但没那么简单。
刻蚀指标:
刻蚀中有三个关键指标:刻蚀速率,选择比和方向性,其中刻蚀速率指的是,物质被溶解的速度,通常用每分钟损失多少微米的厚度来计量。在芯片制程中,一个部位的刻蚀深度,通常是用刻蚀时长来控制的,因此保证一个精确且恒定的刻蚀速率非常重要,而这对于刻蚀液的纯度,配比,和浓度变化的要求很高,
比如前面提到刻蚀硅的“三酸化骨水”,业内的名字是HNA溶剂,刻蚀速率高达每分钟480微米,一张硅片放下去两分钟,即便是平常最喜欢捞的我,也捞不起来了,所以刻蚀液的配比很讲究,要根据工艺需求做调整,比如在HNA中加大硝酸的比例,有助于表面充分氧化再被腐蚀,刻蚀后的硅片会更光滑,反之加大氢氟酸的比例,刻蚀速度更快,表面会更加粗糙;
其次温度和搅拌也会影响刻蚀速率,在我们做刻蚀的酸槽中,会配备加热和搅拌功能,毕竟湿法刻蚀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反应,对于温度很敏感,5度的温差足以让速率减半,因此生产中的温度控制很重要,否则同样的刻蚀工序,可能东北的硅片出锅了,四川的硅片不见了,
另外为了让化学刻蚀来得更加猛烈,有时还要上更多的物理buff,比如使用超声波装置产生机械波来摇晃刻蚀溶液,让液体在不间断的高频振动中,被持续压缩和释放,产生大量微小的空泡,这就是空穴现象(Cavitation).
常见的例子是船舶螺旋浆,当桨叶在水下高速旋转时,就会受到泡泡攻击而产生磨损,因为这些空泡的生成和破裂,会释放能量,但在芯片制程中,控制好超声波的振幅和频率,就能利用直径合适的空泡,在刻蚀中带走硅片表面的杂质,比如我们在用刻蚀液,来清洗比较精密的芯片时,可以把高频超声波,换成振幅更小的兆频(Megasonic),来减弱空穴和共振效应,避免损伤微笑的器件结构,注意这里说的清洗,不是拿超纯水给硅片简单冲个澡,而是利用刻蚀溶液的腐蚀作用,洗掉硅片的一层皮,去除表面杂质,显现表面缺陷(defect),
这也是目前湿法刻蚀最广泛的应用,湿法清洗,但真正的刻蚀,重点不是“蚀”,而是“刻”,要想按照光刻胶的模板,给硅片做定点定向的雕刻,那刻蚀中除了刻蚀速率,还有两个重要的指标,选择比和方向性,
选择比很好理解,就是不同物质的刻蚀速率之比,假设硅和光刻胶的选择比是10:1,那么每刻掉10微米深的硅,就会损失1微厚的光刻胶,所以选择比越高,刻蚀就越省心越保险,比如在后段的金属刻蚀中,我们希望选择比尽量高,只腐蚀金属,而不会过度刻蚀到下层,影响已经做好的硅或氧化物结构,
各向异性:
选择比之外,刻蚀方向更重要,一般的湿法刻蚀没有方向,或者说是朝各个方向均匀腐蚀,这叫做各向同性,各项同性意味着只能挖坑,甚至会发生钻蚀,挖穿本应被光刻胶保护的区域,导致器件短路或开路,
而我们在设计芯片时,理想情况是没有横向腐蚀,让刻蚀只在一个方向上进行,这就叫各向异性,那如何在湿法刻蚀中,实现各向异性呢?这时各种酸性的化骨水就不好用了,工程师们开始用碱性的金属溶剂,比如氢氧化钾,它能够大幅降低横向腐蚀,实现一定程度的各向异性,
原理是利用单晶硅在不同晶向上,对氢氧化钾的耐腐蚀性不同,溶液在底部平面的腐蚀速度要比在侧面斜面强数百倍,所以在半导体生产的早期,这类碱金属溶剂,被用来做器件造型,比如纵向刻出功率晶体管的V型沟槽,但碱金属溶剂的缺点很明显,就是其中的金属离子,会影响期间的阈值电压,复杂点的芯片多刻几次就失效了,于是工程师们又开发出了各种不含金属的刻蚀液,比如TMAH溶剂,EDP溶剂,联氨溶剂,
特点是对芯片安全,但对于人类,一个比一个危险,简单介绍下这几种刻蚀溶剂。最安全的是TMAH(Tetramethy ammonium hydroxide),它比较好处,就是有点剧毒,主要成分四甲基氢氧化铵,是一种神经毒素,接触就可致死,对皮肤和黏膜附带灼烧效果,
除了刻蚀,TMAH也经常作为光刻后的显影液使用,在工厂和实验室用途广泛;然后是EDP溶剂,学名叫乙二胺邻苯二酚,其中乙二胺是一种毒,邻苯二酚是另一种毒,两者都是农药的常见成分,梦幻联动之后组成的EDP有剧毒,易挥发,还致癌,buff叠满,
最后是芯片厂里的终极武器,联氨,它不光剧毒,还易燃易爆炸,在被拿来刻蚀芯片之前,它经常给火箭做发射燃料,所以湿法工艺的工程师会告诉你:让人备受折磨的不光有爱情,还有Etching ,操作不规范,轻则中氢氟酸的化骨绵掌之毒,重则被联氨点火发射升天,
那介绍了这么多有用的试剂,但在目前主流的前端制程中,它们基本都被淘汰了,因为归根结底,基于化学反应的湿法刻蚀,只能尽量减少横向刻蚀,完全的各向异性它做不到,要在芯片制程的早期,器件结构比较粗糙,线宽间距也够大,刻蚀方向性差一点,问题还不大,但随着制程进入次微米级,湿法刻蚀就跟不上芯片的精度要求了,逻辑电路自然不用说,关键层需要纳米级的精密刻蚀,即便像DRAM之类相对粗糙的存储芯片,要刻出里面又窄又深的电容沟槽,也需要方向感极强的雕刻方法,这就是干法刻蚀,
干法刻蚀:
湿法用的是液体,干法用的则是气体,芯片厂每天消耗很多特种气体,其中很大一部分就用于刻蚀,这些气体在精确配比后,被通入反应腔内,再用电容或电感耦合的方式,让气体完全或部分电离,形成等离子体或离子束,经过电场加速,射向硅片进行刻蚀,这是一种兼具物理与化学属性的雕刻方式,
如果侧重化学攻击,可以通入更多氟碳类气体,牺牲一些方向性,来达到更好的选择比,如果侧重物理攻击,就通入更多惰性气体,比如氩气,主要用高能粒子,溅射硅片确保纵向刻蚀,但缺点是选择比较低,容易不分敌我,上下层一起穿透,所以干法刻蚀设备一般会配备终点检测功能,尽量避免过度刻蚀,或者更保险一点,我们在芯片上先额外沉积一层氮化硅之类的物质,用来作为停止层,
这里提到的沉积,是光刻与刻蚀之外,芯片制造的第三个重要工艺,这三者通常互相关联,所以关于干法刻蚀的更多细节,以及更先进的原子层刻蚀技术(ALE),我要等先讲完沉积原理,再来给你们讲解,
这里先做一个简单的总结,湿法刻蚀由于精度较差,只适用于很粗糙的制程,但它还是有优点的,比如价格便宜适合批量处理,酸槽里可以一次浸泡25张硅片,所以有些高校和实验室还在用湿法做器件,芯片厂里也会用湿法刻蚀来显露表面缺陷(defect),腐蚀背面多晶硅,或者拆拆对家产品,做做逆向工程,
而在主流的芯片制程中,超过90%的芯片刻蚀都是干法,因为它的方向性好,气体配比和射频电源也能实现更精密的调控,至于缺点,抛开技术的复杂度不谈,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贵,一个是慢:一台进口刻蚀机的价格,数百万美元,那比光刻机是便宜多了,但是不同介质的刻蚀,需要买不同的刻蚀机,而且工艺中,刻蚀的时长远超光刻,毕竟人家是用光来刻嘛,因此产线上一台光刻机,要配多台刻蚀机,按照设备总成本来计算,两者的开销差不多。
国产替代:
最后按照节目惯例,来说说刻蚀环节的国产替代情况,先说结论,在光,积,蚀三大工艺领域,刻蚀部分的国产化非常不错,
首先是刻蚀需要的材料,包括湿法刻蚀的各种湿法化学品,以及干法刻蚀的各类特种气体,尽管市场仍然是欧美和日本的供应商占据着大头,但我国并不缺这类化学品的生产能力,提纯技术也在快速成长,目前电子级湿法化学品的国产率25%,以我们的生产效率,以后还会大幅提升,电子级特种气体的国产率较低,目前不到15%,但国内供应商也已经成功进入美光,英特尔,德州仪器这些一线大厂,未来可期,
另外是刻蚀设备:国内头部厂商的技术实力也不俗,比如中微公司的干法刻蚀机,已经通过台积电的5纳米产线认证,北方华创也有能用于14纳米的刻蚀设备,当然几纳米这样的数字,对于业内来说太虚了,更实在的是采购量,从近年国内大厂的设备招标情况来看,国产刻蚀机的比例在快速提升,达到了20%左右,
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,毕竟刻蚀设备长久以来,被美日厂商所垄断,目前在国际市场上,泛林,应用材料和东京电子这三家大厂,仍然占据9成以上的份额,但对于半导体这样的重要领域,国产化的首要目标,不在于争夺市场,而在于掌握关键技术,提高话语权,不再仰人鼻息,受制于人,
结:
未来的刻蚀技术和光刻一样重要,共同决定着我们雕刻芯片的精度,尤其当晶体管制程进入纳米级,面临量子隧穿这样的物理极限,只在平面维度上继续缩小尺寸毫无意义,芯片开始变得越来越立体,
不论是Gate All Around这样三维的器件结构,还是3D NAND ,这样立体的层次堆叠,对于刻蚀技术的要求,会越来越高,不光要刻的小,还要刻的巧。
这一期讲怎么用刻蚀挖坑,下一期讲怎么用沉积填坑,等我们把离子注入氧化 金属说完,就可以尝试从零打造一个简单的晶体管了。